• 15903727026
  • 1439817897@qq.com
  •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走近红旗渠》

新闻动态

文化窗口:这里的水很奇特,竟然会净化人的灵魂

这里的水很奇特,竟然会净化人的灵魂

——《走近红旗渠》名角访谈录(1)

一渠绕太行,精神撼天下;

一部音乐舞蹈史诗《走近红旗渠》,净灵魂,固信仰。

它不仅充分利用电、声、光现代化的手段,全景式、立体式、动画式给于观众全新的三维视觉感受,而且把铸在太行山上的这面红旗,注入了人民的心中,成为一座精神丰碑,还是党员干部的廉政界碑。

红旗渠是生命渠,它在诠释着“水是生命之源”的课题。

缺水,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林县(现林州)是个“水贵如油”的***作品。

谈及“水”,***一级编剧傅玉生拂须叹微:

“序幕‘水呀水’,试图展示林县人为水而争,为水逃命,水比油贵,水比血贵,水比穷人的命还贵,由于缺水,妻离子散,逃荒要饭,十室九空,人吃人肉,惨不忍睹的历史旧貌。”

我们都学过“滴水穿石”,但谁曾闻“滴水救命”?

再忆当年,痛苦不堪。

剧中桑老汉的扮演者、林州影视剧大腕原守成现身讲述“缺”的悲惨史:

“我是从那个不堪年代熬出来的,1962年林县大旱,那年我11岁,我是真真切切见到了‘缺’,亲身体验了啥叫‘缺’,为什么排队?为什么一天都等不来一担水?旱井没了水,活水井也没有小孩儿尿的多,家家户户都需水,家家户户去排队,那时候去担水,不是掩一桶,而是撇一桶(就是拿着勺子或碗撇一点),撇是啥概念?就是在泥水汤里剩出来的一点点,这样太慢太慢,一上午都弄不满一桶,可想而知,一担水需要等多长时间?”

由于“缺”,产生了“排”,诞生了“等”,这林县,还真是创造“奇迹”的地方。

水呀水,情何以堪?

原老的亲身经历,让剧作锦上添花,富有血肉灵魂。

“有一次我跟我姐到村外3华里的大井去抬水,姐比我大两岁,为了满桶抬回家,就把树叶浮在水面,半路上歇歇,一不留心没放稳就倾了半桶,就蹲下来哭开了,这个散水的经历让我每每演到这一环节就很动情,置入其中了,让剧中人融化了我,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融化了我,作为一老演员,这一次我是真的找到了感觉,在演出中不自觉地做到了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常说,以文化人,还真没想到这出剧不仅感化了观众,也同时感化了演职员。

原籍江南的年轻演员刘小葵加盟剧组后,就被红旗渠精神感染了:

“我嫁到林州18年了,说实在的,老公刘东身上的‘执著’的林州精神感动我嫁了过来,公公婆婆的‘勤俭节约’让我学会了省吃俭用,林州朋友教给了我凡事要自己努力去做,林州感动了我,《走近红旗渠》从灵魂上感动了我。”

感动,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负责剧务的办公室主任李学林讲起刘小葵就竖起了大拇指:

“她和丈夫都是‘自力更生’的***,无论办班还是开实体店都没有依靠父母,都是‘艰苦创业’,而且‘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小葵做的也很好,她和剧组的人员处的关系就像亲兄妹一样,团结且协作,尤其是我们去搞团建活动时,小葵常常把她从娘家带来的十几箱橙子无私奉献给我门一百多演职人员,小葵不仅在演《红旗渠》,而且在亲身体验红旗渠精神。”

纸上谈来终觉浅,得知实情进剧场。

开幕就揪心,一老一少,盆罐举过了头,膝盖磨出了血,但闻“嘀嗒”水声来,几多惆怅飞九霄。

这就是缺,这就是水贵如油。

开篇就惊心,“团结协作”的原生态引入眼帘,几多人为了一担水,手纂粗麻绳,一步一抗争,水从深井得,分与众乡邻。

一瓢水一汗水,一担水几心血?

一幕一感人,一场一精神。

缺水可以躲,没水可以逃,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想到了愚公移山,我想到了“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愚公精神。

躲不是出路,逃不是方法。

林县人的选择是,不躲不逃不退缩,要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让愚公精神不是传说,叫引漳入林不是传奇,誓叫山河换新装。

一支歌,深沉,一首曲,悲怆。

《水呀水》,留给人的是记忆,教给人的是难忘。